国务院于1992年1月1日推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置方法》,是国内建国以来第一部处置交通事故的要紧法规,这一要紧法规的推行,为在国内的统一交通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也出现了对公安机关根据《方法》的规定对交通事故作出的责任认定和重新认定属何性质的理解和处置方法不同的状况,即:当事人对上一级公安机关作出的保持、变更或撤销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重新认定不服,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对此,有人觉得责任认定和重新认定是公安机关根据《方法》的有关规定,在职权范围内作出的,且将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是不是被侵犯的问题,因而,它们是具体行政行为。也有人觉得,公安机关并未根据《方法》的有关规定,作出事故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具体处置,责任认定和重新认定只能视为一种证据,不属具体行政行为。笔者同意后一种建议,以下谈点管见。
1、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未具体确定当事人的杈利义务
依据《方法》第17条规定,责任认定是指:“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缘由后,应当依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与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有哪些用途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这种责任认定实质是对交通事故现场处置鉴别结论能否成立,事故的类别和等级作出的断定,《方法》是为公安机关对当事人作出处罚或处置提供法律依据。责任认定虽然是公安机关依其职权范围单方面对事故当事人交通肇事这一特定对象和特定事情作出的一种定性定量结论,但不是根据《方法》的规定确定事故当事人的具体权利义务,即不是对当事人的人身权、财产权进行直接处置,不是直接调整当事每人身权、财产权法律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诚然,交通事故当事人可能因为责任认定而遭到行政处罚或处置,并产生赔偿义务或获得赔偿的权利,但这毕竟只不过一种可能,公安机关并未根据《方法》的有关规定作出确定事故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具体处置,因此,其责任认定只能视为一种证据,它只不过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作出进一步处置的依据材料,也是当事人提出赔偿请求和法院作出判决时所依据的证明材料的一种。责任认定不是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中处置交通事故的唯一证据,法院在审理不服交通事故处置和赔偿案件时,对作为证据用的责任认定及其他证据材料要加以综合剖析判断,或由法院主持进行第三次鉴别作出责任划分。因此,责任认定仍是一个技术鉴别和责任划分问题,它与医疗事故鉴别结论有什么区别在于,它并不是是纯技术性鉴别结论,它只不过依据对交通事故现场对交通事故作出定性定量结论,为未来的处罚或处置提供证明材料。